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企業的運營也越來越離不開互聯網,伴隨而來的是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快速推進,其中就包括原本看起來與IT關聯性不大的傳統企業。中培偉業《互聯網”與規劃設計實踐》培訓專家顧老師表示,這實際上就是互聯網+的具體展現。中培偉業企業在沒有做長遠規劃的前提下實施IT系統,可以說是事倍功半,而且為后續上其他系統遺留了很多的集成和接口問題,這還不包括原先系統的升級、平臺的更換、數據遷移、網絡改造、原廠商的后續支持有沒有保障等問題。
隨著國家對企業信息化建設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信息化。有的企業是從頭開始;有的企業是對原有系統的升級改造。企業實施大規模的信息化建設在我們國家的時間還不是很長,很多企業自身經驗也不是很豐富,由于信息技術又是快速發展的一門新興學科,即使是在企業中從事多年IT工作的信息主管,對于大型系統而言,多數人在這方面也并沒有很深的經驗,這從很多企業在信息化過程中走過的彎路就能夠看出來。
總結這些投入多、效果差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其中的絕大多數企業是由于在信息系統建設的初期,沒有進行系統的、科學的IT戰略規劃,對于信息化是重眼前,輕長遠,企業信息化建設就像是“腳踩西瓜皮,溜到哪兒算哪兒”。有的企業因缺乏IT戰略規劃,導致信息化建設的戰略不明晰、技術選用的評估標準不確定、分步實施的各種應用系統各自為政。例如在選用某種應用軟件時,只關心某個單一的核心應用,沒有或者說沒有能力考慮這些不同的應用系統之間的關系,結果造成更大的信息孤島,IT投入和回報的效應遞減。有的企業由于快速成長,往往會發現僅僅用了兩、三年的IT系統因為不能適應企業新的業務流程、信息處理等需要而必須更換。信息化建設沒有全局觀念,自然與企業發展戰略脫鉤。
反觀信息化成功的企業,要么是財大氣粗,能夠經得起風險、經得起折騰;要么是確實有良好的總體規劃,逐步建設、逐步完善。企業的錢是辛苦賺來的,能節約還是要節約。所以,從“總體規劃”開始,走“分部實施”之路是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最佳選擇。
總體規劃,從IT專業看來,也就是企業要在戰略層面,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制定科學的IT戰略規劃,根據這個IT戰略規劃,再制定細致可行的行動計劃。
為什么說一定要有科學的IT戰略規劃?怎樣才算科學?讓我們來看看下面的案例:
位于華北的某機械加工企業,職工4000人,在計算機應用方面,有CAD/CAM系統、銷售系統、財務系統、公司網站,這些系統分別由不同的廠家開發、采用不同的數據庫和平臺,目前已經形成幾個小型局域網,但是公司內部還沒有全部聯網。
對于下一步的IT建設,廠辦認為需要上OA系統,因為在公司內部傳遞信息、發送文件、召開會議、檔案管理、業務催辦等等都比較耗費精力;IT部門認為應該把公司全部聯網、然后是系統升級、購買新的服務器、升級數據庫、做防火墻、備份數據,因為這些基礎工作如果不做,整個系統早晚會面臨病毒、黑客的攻擊而癱瘓;也有領導說應該實施電子采購系統、物資管理系統;眾說紛紜。
公司這幾年總共花了千多萬元在IT方面,初步感覺好像效果還不錯。從表面看來,這樣的企業大概可以算作信息化比較超前的企業,至少是效果還不錯的企業。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如果在系統建設的初期,能夠有科學的規劃,當初的千多萬其實可以產生更大的效果。目前的局面可以說是好壞參半,說好是指大家有熱情、有意識、也有行動,IT系統畢竟提高了局部的效率,促進了局部流程的改善;說不好是指這些系統其實也給公司的管理帶來其他的風險,而且風險的產生主要是由于目前的IT系統不是集成的系統。也就是說,由于當初沒有長遠的統一規劃,IT方面存在信息孤島,會給公司的業務經營管理帶來危害。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家工廠的系統,由于銷售系統和財務系統沒有集成,如果公司同客戶簽訂了一個銷售合同,而銷售系統中并沒有客戶付款、往來賬等財務方面的信息,這些需要人工方式詢問財務人員;銷售系統中也沒有質量管理方面的信息,這些需要與質保部溝通,由質量部門出具出廠的質檢合格文件;銷售系統也沒有產品維護管理的功能,在產品保修期和保修管理方面的信息需要聯絡售后部門;同時還需要聯絡采購部門備件更換等信息。
這么多的環節是計算機系統沒有管理到的,如果想防止有人鉆空子,就需要在保證措施方面有嚴密的流程和嚴格的規章制度來補充,才可以防止其中的某個環節出問題。一旦這些環節出現問題,就可能給公司造成重大損失,但責任心是并不是最可靠的。
這是信息不集成帶來的危害之一。再有,由于銷售系統與財務系統沒有集成,業務人員與財務人員就需要靠其他手段進行信息交流,假如在客戶沒有付款的情況下(實際上甚至客戶的前期款項還沒有結清),應該延遲發貨或者讓客戶提供一份擔保,由于系統本身無法做到,只能靠人員的責任心,但實際情況是業務人員的工作很忙,而且需要管理的客戶數量很大,互相之間的往來賬也非常復雜,單憑責任心或者細心是不足以保證不出問題的。更有甚者某下屬分公司或者銷售站的銷售經理明知道有風險,出于銷售業績方面的考慮,還是會點頭放行,點頭放行的結果可能是應收款無法收回,這些也是由于缺乏系統的技術支持所造成的。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要想保證良好的效果,需要在流程、人員素質和技術三方面有機結合。顯然信息孤島或者不集成的系統會給管理造成麻煩。
就發貨和收款來說,還有另外的漏洞,就是現金流的問題。從報表來看,比如企業實現銷售額有100萬,但是從現金流來看,由于客戶沒有付款,所以收入是零。實際客戶可能個月之后才付款,這時會造成公司現金周轉的極大壓力,同時也會造成公司競爭力的無形降低,成本的升高。
如果沒有集成一體化的信息系統去保障,財務問題很可能在下個月的某個時間才能夠在報表上反應出來,此時滯后的信息對于領導的決策來說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
另外,從財務來看,當開始記應收賬時,也需要從銷售部門來獲得發貨時間或者開發票的時間等信息,然后在財務系統錄入相關的信息,開始統計應收賬、做賬齡分析等。這些信息在系統沒有集成時,都需要靠人工方式交流和錄入,所涉及的部門和環節越多,出錯的概率就越大,同時對員工的責任心和要求也越高,整個公司的效率也越低。這些都是關聯的關系。當然,有的客戶或公司是客戶先付全款,款到發貨,一是公司的產品屬于緊俏產品,賣方市場,或店大欺客,你不付款,我不發貨。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好事是減少了應收賬的風險,沒有資金問題,壞處是同時減少了客戶群數量,降低了客戶忠誠度,因為企業沒有與自己的客戶同甘苦共患難。公司這樣做的初衷可能并不是非要款到付貨,而是擔心沒有有效的辦法來管理應收賬。
從這些問題可以看出,單純依靠管理制度和人工處理的流程,還不足以達到預期的目標,否則企業也不會有貪污、丟失等事件發生。從國外的經驗來看,高素質的人員和嚴密的規章制度以外,良好的技術和系統保證也是必須的。如果讓計算機系統設定某些流程,員工不按照流程做,系統無法通過,后續工作沒法執行,那這一步就必須執行,這樣就可以堵塞管理上的漏洞,或者可以固化管理者的意圖。
良好的集成一體的系統雖然可以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但是沒有哪種單一軟件能夠覆蓋所有的業務領域,所以,良好的集成一體的系統需要在開始建設的初期作出一個遠期的規劃,來保證信息集成、各子系統接口方便可靠、業務流程完整、決策信息暢通。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企業在沒有做長遠規劃的前提下實施IT系統,可以說是事倍功半,企業投入分錢,卻只收到一分錢的效果,而且為后續上其他系統遺留了很多的集成和接口問題,這還不包括原先系統的升級、平臺的更換、數據遷移、網絡改造、原廠商的后續支持有沒有保障等問題。
雖然華北這家企業幾年時間花費了數千萬資金和大量的人力物力,目前的系統或者繼續打算建設的系統其實還是信息孤島,系統漏洞很多,堵住這些漏洞的后續投入會非常大,或者說,如果當初能夠有一個比較全面的通盤考慮,現在達到的效果可能不止是這些,而資金卻不需要這樣多。比如,銷售和財務若能集成,財務主管就能夠通過系統控制發貨,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過多的應收賬給企業帶來的風險,也可以做到有目標地實施欠款發貨,擴大銷售額,同時保持公司的整體應收賬比例在預算之內。
那么,對于這家企業來說,下一步IT規劃到底應該怎樣做?依筆者之見,有兩種辦法,一是自己解決,IT部門和主要的業務負責人依據本企業的發展戰略和近期、中遠期的業務目標,共同找出其中IT能夠發揮作用的關鍵環節,同時比對目前IT已經形成的支持能力,來制定今后IT發展的道路。具體說,就是依據企業的業務發展戰略,檢查各業務部門的落實措施,在這些措施當中,發現IT的用武之地,或者沒有IT,這些措施就無法執行的地方,這些也就是大家經常提到的“業務需求”,下一步是把各個需求劃分優先等級,了解哪些應用系統可以滿足這些需求、大致費用是多少等,來制定下一步的IT戰略。這樣IT才能夠真正發揮其作用,也才能在戰略層面為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添磚加瓦。二是借助外腦,把這個難題交給專業的咨詢公司來完成。
無論是自己做還是咨詢公司來解決難題,關鍵的一點是應該有一個規劃的方法論來指導每一步工作,不能憑經驗、憑感覺,做IT戰略規劃本身也需要計劃、流程和技術三個方面來保證質量。對于企業來說,外腦可能是比較好的選擇,這主要因為絕大多數非IT企業本身對IT方案和技術并不擅長,而專業的咨詢公司恰恰在這方面有優勢。
IT戰略規劃最好在系統建設開始階段做,因為一張白紙好作畫。如果IT建設已經具備一定規模后再做規劃,企業的前期投資可能多少會損失一些,動手越早,損失越小。
上面提到的這家企業最后的結果是聘請外部專業的咨詢公司來為其進行IT方面的診斷,然后就IT目前存在的問題和今后的發展提出一份報告,咨詢公司也是按照上面的方法進行診斷的。下圖表示了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整個周期所要實施的步驟。
這張圖也表示了IT建設所應遵循的思路,通過這樣的思考方式所得出來的結果,最能發揮IT的效果,同時避免在信息化建設方面走彎路,是所有的投入都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用。
按照這樣的思路建設思考IT,就會使IT與業務聯系更加緊密,IT也不會僅僅限于打字、做報表、修機器的境地,企業的競爭力也會由于IT的作用而得到放大。
總結:
IT戰略規劃給企業帶來的益處主要有:
1. 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步伐、重點、方向與企業的發展戰略保持一致,提高企業充分駕馭IT的能力,提升企業競爭力。
2. 企業可以腳踏實地,客觀地結合目前和未來的發展狀況,決定企業進行信息化的重點,避免了不負責任的IT廠商為追求自身的銷售額而鼓動企業盲目上馬大型的信息化項目。
3. 企業領導人和各級部門對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重點應用領域、關鍵成功因素等形成統一共識。
4. 企業內部IT人員、應用人員未來應具備的知識層面與技能、技術選用的評估標準等有了事先的明晰。
5. 企業提高IT投資的收益、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