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一個演進的過程,是量的不斷積累的過程。然而,這個積累中最重要的是“合理內核”。有沒有一種駕馭全局的方法,讓信息化建設的過程圍繞這個“合理內核”逐步發展、日益豐富呢?這就是信息化“軟”的部分,即結構問題。發現信息化建設的合理結構,如同發現“基因”一樣,是探索可持續發展信息化的關鍵問題。這一“合理內核”在國外稱為企業架構(Enterprise Architecture),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套比較系統的理論和方法論體系。
目前,市場上已有IBM 推出的一種基于組件化的業務架構設計方法以及金蝶推出的基于TOGAF的方法論而誕生的企業架構解決方案。國內許多CIO也已關注并參加關于TOGAF和FEA的培訓,企業架構大有傳播開來之勢。
為此, 最近對近10個行業的100多位CIO進行了專題調查,專門調查了國內CIO對企業架構的認知情況。
調查中,我們首先就目前信息化發展的困境與受訪者進行了探討,42%的CIO表示當前IT應用系統建設無法滿足業務需求的不斷變更,28%的人表示系統多而復雜,維護困難,17%的人表示信息孤島,共享困難。如下圖:
IT發展顯然已經跨越了簡單的業務自動化時期,正在走向IT推動業務優化的階段,普遍的特點是應用需求變化快、應用模式日益靈活。過去的信息化是IT應用跟著業務走,普遍的建設模式是先有相對明確的業務需求,然后推動面向各條業務線的應用建設,在各類應用建設完成之后再考慮整合,最后才考慮應用信息,在企業信息的規劃方面很少有全面系統的考慮。所以,IT跟不上業務創新,信息孤島越治理越復雜。導致這類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是建設思路和方法,而解決的途徑也必須從建設思路和方法上考慮,從信息架構著手。
企業架構在國外已經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去年中國才開始引入這個概念。09年5月,開放群組(The Open Group)中國分會在北京正式成立。金蝶成為The Open Group中國分會主管單位,負責引進和推廣國際企業架構TOGAF、SOA參考架構、分布式系統管理和軟件可靠性等標準。北達軟也先后開展了TOGAF、FEA培訓,先后邀請國際知名架構師和教授來國內宣講企業架構的知識和方法。
經過統計我們發現,65%的CIO對EA稍微了解,17%的CIO不太了解,14%的CIO僅聽說過,4%的CIO已經熟悉EA。可見,6成多的CIO已經開始關注或學習企業架構,少數的CIO已經在研究企業架構。
目前企業架構還沒有一套完全成熟的體系,而是沿著兩條主線逐步進化發展:一條是以Zachman框架為基礎,開發出的主流架構框架與方法有EAP、FEAF、TEAF等;另一條是以ISO/IEC14252為基礎開發出的美國國防部的信息管理技術架構框架TAFIM,TOGAF就是基于TAFIM開發的,基于此框架美國國防部又進一步開發出了DoDTRM、C4ISR,以及最新的DoDAF。
在世界范圍內,應用Zachman 框架的企業或組織最多,其次是TOGAF,由于TOGAF的開放性,它近年來發展非常迅速。
調查顯示,43%的CIO了解TOGAF,知道FEA和Zachman分別為12%,2%的CIO了解DoDAF,但還有31%的CIO對企業架構的框架一無所知。